科創板首批公司上市儀式倒計時7天,首批25家將于7月22日正式登上資本市場舞臺。
截止目前,首批科創板公司已全部公布中簽率和網下配售結果,參與網下配售的投資者的中簽率、獲配金額大幅超過市場預期;更值得關注的是,私募等C類投資者的中簽率與公募、保險、社保等A類的差距大幅縮小,剔除超大型項目的影響后,A、C兩類的中簽率、獲配金額已相差無幾。且考慮到C類投資者無需抽簽承諾鎖定6個月,更符合投資者流動性要求和風險偏好,或為參與科創板盛宴的最佳方式。
網下配售整體超預期 C類中簽率提升至當前A股的25倍
早在今年3月份,部分券商對科創板網下打新收益有過研究測算,普遍認為中簽率有望較以往A股成倍提高。以華泰證券測算為例, A類、C類投資者的中簽率分別為0.23%和0.1%,可達到當前A股中簽率的6倍和9倍。
而根據首批25家公布的全部獲配數據, A類、C類平均中簽率分別達到0.335%和0.278%,遠高于券商前期測算數據。與當前A股網下打新做對比,C類投資者中簽率獲大幅度提升,達到當前A股的25倍。在網下投資者資產充足的情況下,A類、C類投資者分別最高能獲配1967萬元和1407萬元。若剔除超大型項目中國通號的影響,A類投資者最高獲配金額分別為1066萬元和912萬元,差距將縮窄至14%。


記者對已公布的配售數據進行分析發現,C類中簽率得以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貨多人少”:網下配售占比近七成,大幅高于目前主板的10%,也高于此前市場預期的60%;而科創板網下配售規則將所有個人、普通機構和96%的私募均攔在門外,C類配售對象僅為309只,僅為此前專業機構預測的的三分之一。
報價難度逐漸提升 考驗估值能力與報價策略
以上超額收益測算建立在高獲配率的前提下,唯有保障較高的獲配家數,才能實現超額收益。但從實際結果看,真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首批科創板公司共有272家機構(最多2096個配售對象)參與,近45%的網下投資者的獲配率都在50%以下;獲配率超過80%的僅43家機構,其中僅9家獲配比例超過90%。可見,隨著報價難度提升,不同網下投資者的獲配分化嚴重,要入圍有效報價并非易事。
平均入圍率僅為74%。從科創板首批25家公司報價結果看,參與詢價的2000多個配售對象中,平均僅1420個配售對象入圍了有效報價,入圍率為74%,即超過四分之一的配售對象被踢出局。
不同主承銷商出具的投資價值報告差異性較大。主要體現在:一是個別估值區間巨大,比如安集科技,主承銷商給予的估值區間為(30.13,48.2),上下限差距近60%;二是不同估值體系下估值區間差異較大,比如航天宏圖,主承銷商基于相對估值和絕對估值等兩種估值方法,分別給予(15.90,17.97)和(14.97,23.25)的估值區間;三是多個聯席主承銷商給出的估值區間近乎無交集,如瀾起科技,其中兩個聯席主承銷商分別給出(24.51,26.99)和(26.39,28.6)的估值區間,這無疑對網下投資者的估值能力和報價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效報價區間縮窄趨勢明顯。從有效區間的上下限來看,平均差距為6%,且顯著呈現縮窄趨勢:華興源創(首只)、睿創微納(第2只)的有效報價區間尚有10%、15%,但到后期,比如方邦股份有效報價區間為(53.88,54.66),區間幅度僅1.4%。
獲配率超過90%的機構僅9家 定價能力脫穎而出
數據顯示,持續保持中簽絕非易事。在參與首批科創板網下申購的272家機構中,沒有一家機構能全部獲配,而能保持90%以上獲配率的僅有9家,占比僅3%。其中,基金公司5家、保險資管1家、證券公司1家和私募基金管理人2家。

記者聯系采訪了獲配率最高的兩家私募之一,廣州市玄元投資有限公司,其投資總監楊夏先生表示,科創板新股定價市場化程度高,詢價難度大且專業性強,也并不存在“一招鮮,吃遍天”的現象。玄元主要依靠自身投研團隊的估值體系和不斷迭代的量化報價策略,得以在本次報價中取得較好的成績。楊夏先生同時表示,在科創板相關規則約束及上交所的問詢監督下,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充分,投資者能獲取比較翔實的數據和資料,有助于對公司價值進行專業判斷。我們期待科創板首批公司上市后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