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日本ENDEX國際殯葬產業展覽會于8月20日在日本東京舉辦。中國殯葬協會副會長、福壽園國際集團執行董事兼總裁王計生帶隊一行十人前往日本東京參加展覽會。期間,王計生先生受邀就中國殯葬業的現狀和發展話題發表了主題演講。
會后,日本記者瀧野隆浩在《每日新聞》上刊發了觀后感,認為日本的殯葬業者應向中國學習,思考如何拓展生命文化教育事業的廣度和深度。全文如下:

——2019年9月13日刊于日本《每日新聞》
了解殯葬行業的最新動向,我每年都雷打不動地去參觀。今年會展來了很多中國殯葬界人士。在經濟發展時期,中國似乎正趕上一個空前的殯葬行業的發展熱潮,正如日本之前經歷的一樣。三年前我參加了殯葬文化學會的中國考察團,在雄偉的陵園里看到很多紀念雕塑和花園景觀,驚得我目瞪口呆。在中國,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大約有一億六千萬人。在這個老齡者增加、土葬曾經占主流的國家,現在正致力于改善環境問題,墓碑變得小型化,火葬率似乎是5成左右。中國的同行們來學什么呢?是來學習火葬率99.9%國家的小型節地產品?還是來學習日本葬禮的“用心服務”?
我聽了中國殯葬協會副會長、福壽園國際集團總裁王計生先生的講演。王先生說:“我們追求一種傳統文化和現代風格相融合的新的生命文化!”。講演中他多次重復使用“生命”這個詞。他理解的殯葬不是“死后”的事,而是生者與生者、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動態聯系。他認為殯葬應該重視歷史和文化,也要積極地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比如,墓碑可以變小,但可以通過二 維 碼將墓主的人生故事用文字、照片或者視頻的形式保留下來。包括現在還有人為了修復遺體開始使用3D打印技術。
王先生還進一步表示,“行業的將來會向兩端發展”,通過“生前”和“身后”的延伸服務,成為關系到整個生命周期的產業鏈。殯葬行業在提供墓園及殯儀服務的同時,也可以擴展到生命教育、醫療護理、臨終關懷以及綠色環保等領域。
日本殯葬界一些業者可能會更多地聚焦和探討眼前的事,比如在市場萎縮的時代如何生存等。我覺得殯葬行業人士也應該像王先生那樣,從更廣闊的視野和角度,對生命文化進行思考和解讀。或許,我們現在應該學中國。









